当前位置:循环首页>正文

脑血管病概念的探讨

作者:国际循环网   日期:2010/3/29 10:41:00

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,谢绝任何形式转载,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。

回顾脑卒中的起源,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“apoplexy(中风、卒中)”的概念。之后Wepfer. J (1620-1695) 在尸检时发现脑内出血是中风的重要病因,同时描述了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硬化和闭塞......

    对脑血管病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,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,也是本次大会上大家关注的亮点。
    回顾脑卒中的起源,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“apoplexy(中风、卒中)”的概念。之后Wepfer. J (1620-1695) 在尸检时发现脑内出血是中风的重要病因,同时描述了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硬化和闭塞。1698年William Cole在一本名为“A Physico-Medical Essay concerning the late frequencies of apoplexies”的书中首次应用了“stroke”这个词。先兆卒中的概念则是由Thomas Willis(1621-1675)爵士首先提出来,经历了多次普林斯顿会议上对多种名称的讨论后最终命名为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”。1975年和2002年均对TIA的定义进行了更新,但均对TIA的发作提出了时间的界限。但人们在临床上以及研究中均发现按照这个定义的TIA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伴有急性梗死灶,因此又有人参照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”的命名提出 “急性脑缺血综合征”的概念,目的是为了促进病因学检查、发现危险因素并尽快予以抗栓治疗。尽管人们对TIA存在一定的共识,但仍存在5方面的问题:持续时间是否需要界定、出现非局灶“全面”症状该如何定义、24小时遗留神经科体征者如何定义、视网膜梗塞或栓塞如何定义、伴有局灶性梗塞灶如何定义。有专家指出,TIA的诊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TIA发作的特征和持续时间;刻板性;伴随症状;靶器官(眼/脑/脊髓)及靶血管损害的证据;既往的缺血病史以及潜在的病因(心源性、大动脉、血液系统原因等)。针对有相当一部分TIA患者已经伴有急性梗死灶的情况,越多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组织学的定义,因其能更好的调和病因学和其他缺血情况,从而促进神经诊断检验手段的开展来确定脑损伤和血管损害情况。为此,2009年美国AHA发表了TIA的最新定义:不伴有急性梗死灶的脑、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发作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。与TIA和心肌梗死采用组织学的概念相适应,脑梗死定义的更新也同样采用了组织学定义。2008年stroke杂志发表了脑梗死的新定义:长时间的缺血导致的脑或视网膜细胞的死亡。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2层意思,即脑梗死可以是症状性的或者是静息性的;包括白质和灰质的梗死。从上述新的组织学定义出发,则“脑缺血事件”的定义应从传统的“TIA+症状性脑梗死” 改为 “TIA+症状性脑梗死+静息性脑梗死”。如果采用新定义,则美国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将从传统的75万新发病例增加至105万。当然,专家们也预见到新概念的普及在社区研究中将会遇到阻力和挑战,但识别、筛选及合理治疗静息性脑梗死患者,对减少卒中对于公共健康的影响意义更大。
 

版面编辑:沈会会



脑血管

分享到: 更多
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招贤纳士
声明:国际循环网( www.icirculation.com)对刊载的所有文章、视频、幻灯、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。未经本站许可,不得转载。
京ICP备15014970号-5  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(京)-非经营性-2017-0063  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京ICP证150541号
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   © 2004-2024 www.icirculatio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公司名称: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:010-51295530